公共空間就像“城市客廳”,承擔著交往、休憩、體驗、健身、娛樂等多重功能,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場景。我們的城鄉,究竟需要什麽樣的公共空間?什麽樣的公共生活,是我們期待的公共生活?
1月6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的第十一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決賽舉行,來自全國的設計師、青年學子集聚,迸發靈感火花、碰撞創意想法,用奇思妙想爲公共空間注入新的活力,爲品質生活描繪嶄新藍圖。
緊扣時代要求、呼應社會關切、貼近生活需求,本屆大賽以“特色公共空間 多彩品質生活”爲主題,聚焦更打動人、更溫暖人的公共空間建設。
大賽分學生組和職業組兩個賽道,共征集到作品1501項,277所院校、315家設計機構、6914人次參與賽事。經設計大師和知名學者分組評審,遴選出一批優秀作品,並推薦學生組8項作品、職業組10項作品入圍決賽,角逐大賽金銀銅獎。
今天,經過上午和下午兩場激烈的現場作品陳述及答辯比拼,湖南大學的設計作品《天空的街與園——多循環體系的屋頂空間再生》、浙江大學的設計作品《邊界再發生——蘇州古城牆遺址活化與邊界更新》最終獲得學生組金獎;南京長江都市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窄縫·天街——南京龍江新城市廣場步行街改造》、蘇州九城都市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作品《古城新脈以退爲進-江蘇省蘇州中學東西校區人民路界面城市更新》雙雙摘得職業組金獎。
一張張回應時代命題的設計圖紙,爲城鄉公共空間營造打開無限可能。既有聚焦新科技叠代的作品,如AI智能街區、虛擬現實技術體驗中心;也有反映新産業業態的作品,如工業樓宇空間、“它”經濟等新空間場景;既有關注傳統基礎設施更新設計的作品,如變電站、消防站、人防空間等;也有聚焦新設施類型或設施功能複合化的設計作品,如能源補給中心、低空經濟物流空間等。
湖南大學朱春霖設計團隊關注到老舊社區屋頂空間利用不足,隨即在長沙展開調研。“天空的街與園”方案由此出爐:引入“種子驿站”“種植工坊”概念,將綠色空間、休憩活動融入社區,創造一個融合種植、社區互動和靈活使用的屋頂空間,既有利于提升老舊建築本身的生態價值,又有利于改善城市微氣候,爲居民提供了多種可參與的綠色空間。
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讓居住者難享惬意生活。南京長江都市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裴小明團隊聚焦南京新城市廣場一二期之間一條400米長的狹縫,通過上下分層,對其進行利用和織補,打造了一個隨著屋面擡升移步易景的綠谷,讓原本消極的“灰空間”轉變爲富有活力的“積極空間”。
真題實做,讓創意設計落在大地上,是大賽一貫秉持的理念。設計題材均源于真實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爲促進創意設計服務現實改善,本屆大賽通過公開征集等方式,發布124個設計基地,供參賽人員選用。同時,深化專項賽道“省市聯動、創地融合”實踐,與徐州、蘇州、泰州三✅市搭建共創平台,特別增設“彭城七裏”“古城新脈”“窯望古今”三個專項合作賽道,以定制式設計響應地方現實訴求,助力創意設計成果落地轉化。
一張張因地制宜的設計圖紙,呼應地方發展需求,讓創意更接地氣,設計更有溫度。
“古城新脈”專項賽道聚焦蘇州古城核心區,區域✅面積約19.2平方公裏。蘇州市住建局副局長錢毓靜介紹,該賽道爲選手提供“點、線、圈”三種不同的公共空間類型。最終有32項作品獲獎。其中三項獲職業組一等獎。
人民路是蘇州古城區的核心中軸。蘇州九城都市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王凡團隊選取人民路最具代表性的蘇州中學路段進行設計,試圖尋找出一條實現街道開發、集聚人氣、動態保護的新空間發展模式。他們以“以退爲進”的手法,退讓出鄰路的邊界空間,植入水景園林和雙子講堂,打造面向人民路開放式的園林和廣場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甯點評:作品所倡導的這種設計重塑場所精神的方式,對當前大量的既有街道更新改造實踐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城市新舊空間如何融合?浙江大學學生翁奕柔爲此尋找方案,萌生作品《邊界再發生》。她選址蘇州阊門至金門段古城牆遺址,以“有形的城牆”“無邊界的空間”爲設計理念,通過新與舊、牆與城、護城河兩岸的視覺引導等,鏈接曆史文化遺産、社區人群和城市活動,讓遺産巧妙融入日常生活。
“窯望古今”賽道收獲44項參賽作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鎮長毛賢惠說,目前,正在梳理獲獎作品,下一步將積極與多方溝通對接,促成創意好、設計好方案的落地轉化。
“彭城七裏”賽道共征集48件作品。徐州文旅集團總經理有昆說,這些作品爲徐州打造文商旅融合和人文煙火集聚區提供了生動且富有深度的方案。“彭城七裏”項目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示範段預計今年夏天亮相。
舉辦11屆的“紫金獎”,已成爲江蘇乃至全國文化創意設計領域的品牌賽事。大賽不僅爲設計師、學生及社會公衆搭建了專業性與社會性充分融合的平台,促進了全社會對創新設計的認同和理解,也爲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和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力量。
一批有溫度、有創意、有態度的優秀作品即將落地實施,用設計點亮空間、賦能發展。
本屆大賽上,16個參賽作品選址南京玄武區大樹根路口袋公園,使其獲得最具人氣設計單元。現場,玄武區建設局副局長王增強領取了充滿巧思的設計方案。他說,“精彩紛呈的設計,爲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選擇機會。我們將結合地塊實際和周邊居民訴求,盡快讓大賽的優秀成果落地開花,打造一個滿意度高示範性強的口袋公園。”
已參加三屆大賽的翁奕柔告訴記者,參賽激發她去關注身邊的空間,思考今天我們的建築、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什麽,與業界大咖的面對面交流,對自己的成長幫助很大。
在大賽舞台上,一批設計師展示才華,將設計與時代命題、社會發展緊密聯動,成爲紫金文化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2019年以來,省委宣傳部啓動“紫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截至2024年,建築及環境設計領域共有97人入選。
南京長江都市江北新區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主創建築師張效嘉開心地分享,“紫金獎平台讓我從青澀學子成長爲一名職業建築師。2024年我有幸成爲紫金文化人才的一員,我將繼續與同事一起,努力設計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賽事在不斷“出圈”,創意力量在不斷壯大。據統計,本屆大賽征集省外作品數量占比48.2%;45歲以下參賽設計人員占比 94.1%,爲曆屆最高。從參賽選手地區分布看,共有8個國家、28個省份、91個城市的選手參賽。
爲了延續創意力量,進一步彰顯地方特色與區域價值,決賽現場,啓動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合作夥伴征集。期待更多創新的好種子在好土壤上生根發芽,勾勒更美好的家園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