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毛豔 楊爽)1月6日,第十一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決賽在美麗的南京舉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師和青年學子的參與。他們以獨特的創意設計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賦予城市空間新的生命與溫✅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家園藍圖。
本屆大賽以“特色公共空間,多彩品質生✅活”爲主題,共征集到1501項有效作品,涉及8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國內28個省份、91個城市、277所高校以及315家設計機構的廣泛參與,參賽人次達到6914人次。經過激烈的角逐,共有18項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進入電視決賽,爭奪最終的“紫金獎”金、銀、銅獎。
在決賽現場,來自學生組和職業組的設計師們展示了他們的卓越才華,學生組方面最終評選出金獎2名、銀獎3名、銅獎3名,職業✅組則産生金獎2名、銀獎3名、銅獎5名,展現了設計師們對于社會需求和人文關懷的深刻理解。
這一屆大賽的諸多作品都緊扣“公共空間”主題,題材豐富多樣化。有的作品聚焦前沿科技,比如AI智能街區和虛擬現實技術體驗中心;而有些則反映了新興産業態勢,例如電商直播間和“它”經濟空間;還有專注于不同人群需求的設計,如情緒療愈空間和未成年矯正空間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冬青在現場對參賽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欣賞到了選手們的不俗專業能力,更欣慰的是他們能夠關注社會,深入市井,探索設計的真正意義。”
作爲大賽的傳統,主辦✅方一直秉持“真題實做”的理念,所有設✅計題材均源于實際空間的需求。今年大賽發布了124個設計基地,類型覆蓋日常生活、商辦休閑及基礎設施等領域,近一半的參賽者選擇了這些基地,收集到的作品占總量的8%。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賽還設立了徐州的“彭城七裏”、蘇州的“古城新脈”和泰州的“窯望古今”三項專項合作賽✅道,這些設計賽道的設立源自江蘇豐富的文化地理IP,極具曆史底蘊和時代特征。專項合作賽道共吸引185項作品參與,其中,蘇州的“古城新脈”專項賽道更是帶來了93項作品,充分展現了該地區的設計熱情與創新能力。
除了優秀的獲獎作品展示和現場評審環節,大賽現場還同步發布了最具人氣設計單元名錄,評選出了最受參賽者歡迎的設計基地,並展示了住建領域紫金文化人才的發展情況。此外,活動還邀請了紫金文化人才代表、專項合作賽道代表、以及指導教師代表進行交流與分享,增強了設計領域的互動與合作。
自2014年以來,紫金獎建築大賽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今年大賽吸引了來自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者,累計參賽人數超過60,000人,參與的院校和設計機構達到了近2300家,提交作品多達1.35萬件。許多優秀的獲獎作品不僅在比賽中脫穎而出,逐漸實現落地,成爲了中國建築與環境設計領域的重要品牌賽事,具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公共空間的設計在城市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本屆紫金獎·建築大賽爲設計師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讓他們通過設計展現對社會的思考,提供更具人文關懷的公共空間解決方案,也激勵著更多年輕設計師投入到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